2022年11月5日,《世界汉语教学》青年学者论坛(第9届)在北京语言大学隆重举行。此届论坛的主题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跨学科研究”。九名海内外青年学者的论文入选论坛并受邀在论坛上做线上线下的大会报告,九名专家受邀在现场对青年学者的报告进行了一对一的点评。近300名校内师生在现场参加了论坛,同时600余名专家学者在线上参加本次论坛。


心理学院教师张秀平应邀出席此次论坛并做了题为“语言经验对间接言语加工的影响”的大会报告。她在研究中采用自定步速阅读的行为实验和脑电实验考察汉语母语者和非母语者间接言语加工机制的异同,研究发现,汉语母语者与非母语者对间接言语的加工模式类似,两组被试均能理解间接言语,均需要通过语用推理来理解其隐含含义。但与母语者相比,非汉语母语者的语用推理需要耗费更多认知资源。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李晓庆研究员应邀担任评论专家。李晓庆研究员高屋建瓴地总结了张秀平老师的报告,指出了她的研究关注的问题在语言认知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其在汉语教学实践中的意义,肯定了该研究的理论意识、问题意识、研究方案和研究结论等,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许多非常中肯、颇具建设性的建议。最后,李老师形象地指出本研究是一个火种,后续可以开展一系列相关研究。

互动交流环节,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赵杨教授就间接言语的特性是否会影响两组被试的表现与张秀平老师进行了探讨。北京语言大学心理学院直博生吴宇婷同学就实验材料的编制与筛选与张秀平老师进行了交流。



供稿:张秀平
修改、审核:江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