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4日,北京语言大学心理学院揭牌仪式暨心理学高层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逸夫楼报告厅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兴珊研究员应邀出席并在心理学高层论坛做了题为“中文阅读特异性的认知机理”的主旨报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杨玉芳研究员担任此场报告主持人。
李兴珊研究员简介
李兴珊研究员是中科院“百人计划”的入选者。目前是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是《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副主编,《Cognitive Psychology》、《心理科学进展》等期刊编委,中国心理学会眼动心理学专委会主任,中国认知科学学会认知建模专委会副主任,心理语言学理事会常务理事。他主要利用眼动跟踪、计算机建模等研究手段,研究汉语阅读的认知机理、阅读能力的个体差异及影响因素、高级认知活动中的眼动控制机理。近年来在《Psychological Review》等国际顶级实验心理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李兴珊研究员报告内容简介
与心理学其他领域的研究主题不同,此次报告聚焦于人类特异于其他生命物种的一种基础认知活动--语言。全世界存在着不同的语言系统。与西方文字系统相比,中文具有很多鲜明的特点,例如没有词间空格等。英文的阅读依赖于词间空格将不同的词切分开,并进行逐一加工。而中文中,不存在词间空格或其他线索来标记词的边界,但这一语言文本特征并未影响中文读者在阅读中文文本时的效率。这些现象表明,我们在阅读中文时,需要一些特有的(不同于阅读英文的)认知机制来加工这种文字系统。
此次报告介绍了李兴珊研究员课题组近期在中文词切分等中文阅读特异性的认知机理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中文阅读过程中的加工单元、中文阅读过程中眼跳的最佳落点、中文中的重叠歧义词(例如,“从小吃”,可以被切分为“从小-吃”或者“从-小吃”)的切分加工机制及其眼动特点等方面的研究。除此之外,此次报告还介绍了利用计算建模的方法模拟语言加工认知过程的方法,以及利用计算建模技术指导认知科学实验的研究思路。主要包括了李兴珊研究员近期提出的中文阅读模型(Chinese Reading Model)。该模型针对中文文本的特异性和读者对中文句子的加工机制和眼动特征,创新性地提出了在中文阅读过程中,词切分和词汇识别是一个整体,二者同时进行。这一观点有别于已有的眼动阅读模型(例如E-Z Reader Model),为中文阅读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模型基础。中文阅读模型于2020年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Psychological Review》上,受到语言认知加工领域的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除此之外,李兴珊研究员还进一步介绍了该模型可以拟合的一些实验发现,并畅谈了该模型可以启发的一些实验科学研究。
在场的参会人员对此次报告反响热烈,在报告结束后与李兴珊研究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大家一致对李兴珊研究员的报告内容和研究成果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并对一些研究细节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展开了详细的探讨。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孙沛教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周晓林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丁国盛教授都对模型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杨玉芳研究员对李兴珊研究员的报告内容和研究成果做了简要总结和肯定的评价。
撰稿:药盼盼
审校:江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