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来自日本的2023级“新汉学计划”博士生若月来梦,现就读于北京语言大学汉学与中国学学院,研究方向是心理语言学,导师是心理学院院长江新教授。这次我很荣幸参加了2023年世界中文大会。我认为这次大会凝结了各方的力量,在中文推广、让中文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现在的中国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
我的学术旅程始终围绕着中日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及其对理解和沟通的影响方面。我在大学期间所做的研究侧重于情感认知方面的中日文化差异,这些研究使我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期间,我主要研究的是日本汉语学习者的汉日同形词加工过程。在撰写硕士论文的过程中,我对中国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并逐渐意识到,语言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是人们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重要体现。心理学和汉语国际教育连接在一起是可以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的,我一直这么认为,这也是我决定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之后继续在北京语言大学攻读博士项目的原因之一。我认为,作为一名新汉学计划博士生需要在继续研究自己专业的同时,更深入的接触了解中国文化,积极地理解中国。在真正了解中国的基础上,我们要充分发挥中文中外交流的桥梁作用,致力于文化交流,并传播中国文化的魅力,从而促进中外文明互鉴与合作的开展。
通过2023世界中文大会,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心得和经验,拓宽了我的视野。这次大会在让我认识到了世界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性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让我重新考虑了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并思考如何更好地开展日中文化交流。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中国和日本不仅地理位置上很接近,在文化上也有很多相似地方,在历史上的交流也非常频繁。让我更加希望担负起中日文化交流传播者的重要使命。
我主要参加了本次大会的“首届世界青年汉学家论坛”、“语言教育与文明互鉴”、“国际中文教育的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等论坛。其中“首届世界青年汉学家论坛”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个论坛以“文明互鉴的新纽带”为主题,围绕“跨越时空的文明交流”与“携手共进的中国研究”两项议题进行讨论。论坛中的讨论让我更加意识到学习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和了解当今迅速发展的中国的重要性。我认为,中国文化不仅体现着中国与中华民族的过去,也表示着蓬勃发展的现在和更富厚重的未来。论坛中北京大学副校长、心理学教授方方先生指出,需要各国青年汉学家作为中外文明互鉴的纽带和使者,沟通中外文化、增进友谊理解。英国牛津大学罗伯特・恰德教授也认为,汉学家的使命是联通中外各国,通过深入的研究,增加彼此了解。我希望能够通过研究心理语言学、教授汉语,来传播中国文化,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贡献。同时,我也将积极参与到中外文明互鉴项目中,并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我希望在北京语言大学读博期间,多学习中国文化,成为不断发挥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窗口作用的合格的新汉学博士生。在我未来的学术生涯中,我也将继续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和历史,通过我的专业知识和研究,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魅力和活力。